1. 首页 > 维修案例

松下问童子全诗-松下问童子全文

松下问童子全诗-松下问童子全文

”松下问童子“出自于《寻隐者不遇》,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。

原文如下:

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。

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

译文

苍松下,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;

他说,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。

他还对我说:就在这座大山里,

可是林深云密,不知他的行踪。

这是一首问答诗,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,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,描摹得淋漓尽致。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,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。写寻访不遇,愈衬出钦慕高仰。遣词通俗清丽,言繁笔简,情深意切,白描无华,是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。

贾岛是大家熟悉的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,提起他,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名句:“鸟宿池边树,僧推月下门。”为了是用“推门”好,还是“敲门”好,他费尽心机。因此,在一般人的心目中,只知道贾岛炼字上的工夫,其实,炼字并不能概括他诗歌创作的特点。《寻隐者不遇》信笔所之,脱口而出,句句明白如话,字字平淡无奇,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挑出来推敲、玩味的。然而,正是这“明白如话”,“平淡无奇”,形成了这首诗最大的特色:含糊其辞,妙在其中。

明白如话的诗,又怎么会是含糊其辞呢?它的妙处又在何处呢?

除诗题外,全诗只有区区20字,却涉及到三个人物:寻者、童子、隐者。从诗题可以看出,诗中的主角应该是隐者,因为他是“寻”的对象,是诗歌主要描述的人物。可是,诗中的前两句,写诗人与童子的一问一答;后两句寓问于答中,四句诗对隐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明确交待:其身份、气质、品格等等,都深深地隐在诗句的背后。这不是含糊其辞吗!

然而,正是这“含糊其辞”,给读者留出了发挥想象的空间。只要细心地品味诗句,你不难发现隐者若即若离,时隐时现,活跃在诗句营造的画境深处。深入一想,诗中的古松、白云、青山、童子、草药,哪一样不与隐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呢?他身居云山,远离尘世,与青松做伴,与童子相依,采药为生,济世活人,其超凡的隐者身份,高古脱俗的气质,闲适高雅的品格,在含糊其辞的诗句之中,在隐隐约约的画境深处,飘然显现。可见,写人不见人,却又在字里行间飘忽闪现,正是“含糊其辞”的妙处。

诗人写人物含糊其辞,表达自我感情时也颇为“含糊其辞”。按照常人的心理,寻人不遇,多多少少都会在心里激起情感的波澜:或渴望、或失望、或激动、或怅惘。而诗人面对“寻”而“不遇”,诗句中没有一句明确表示情感话语,淡淡而入,淡淡而出,仿佛一切与已无关。古人云“诗言志”。志者,心声也。没有诗人的感情能成为一首诗吗?当然,诗人不是没有感情,只是表达得“含糊”而已。

其实,诗人的内心并非古井止水,波澜不惊。“松下问童子”,一个问字,就透露出诗人饱含仰慕之情,满怀希望而来。而童子的“言师采药去”,答非所想,满怀的希望一下子坠入失望,感情起伏跌宕,真如从沸点降至冰点。继而“只在此山中”一句,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一丝希望:隐者没有远去,或许还有见面的可能。可是“云深不知处”又让人迷茫:云海漫漫,深远飘渺,隐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?一问一答,几起几伏,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。最后,借助“云深不知处”的画面,任读者去眺望,去探求,去咀嚼……从迷蒙的画面中,去体会诗人心中那一丝寻而不遇的惘然若失之感,得出自己的感受。这岂不是含糊之极,又清楚之至吗?

言简方可意长,含糊才有余韵。所谓“含糊其辞”只是一种“含蓄”的表述手法。《寻隐者不遇》中,诗人用明白如话的诗句,表达“含糊其辞”的意象,是他苦心孤诣的追求,这或许正是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的一条重要的原因吧。

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

1 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。

出自唐代贾岛的《寻隐者不遇/孙革访羊尊师诗》

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。

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

1 全文赏析

中国传统文化中,松、竹、梅为岁寒三友,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,不与世俗、清洁孤傲之志。首句“松下问童子”,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,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;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,以松为友,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。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,包含着人的层层追问,意思层层递进,言约意赅,令人回味无穷。

第一答:“言师采药去”,从全诗的结构看,从环境氛围的渲染,进入到行动的白描,从抽象进入到具体。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,秦皇汉武,就是一种典型,乃至秦汉方士盛行,欺诈成风。与此不同,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。在隐逸生活中,悟道、养生与服药(保健养生之药)构成主要的内容。魏晋以还尤其如此。因之,对隐者说来,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,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,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,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。于是,对于真正的隐者,善悟道,擅养生,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。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,往来如天马行空。童子言师采药去,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,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。

第二答,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。

这一答很明确肯定,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,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,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,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:“云深不知处。”

这时,山峦之高峻,云霞之深杳,隐者之神逸,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。

围绕这几句答话,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。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,它由虚而实(不在此地而在此山),由实而虚(云深不知处),虚虚实实,宛若云中游龙,若隐若现,给人一种扑朔迷离,恍惚迷离之感,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。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,它由惆怅而期冀(不遇到知在此山中),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,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。诗人本来是僧,后还俗,但仕途并不得意,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。“但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”,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,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。

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“推敲”,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,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;此诗却刚好相反,在谋篇构思方面煞费苦心,无佳句而有佳篇。

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,题为《访夏尊师》。

1 全文翻译及注释

全文翻译

苍松下,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?

他说,师傅已经采药去了。

还指着高山说,就在这座山中,

可是林深云密,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。

注释

①寻:寻访。

②隐者: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。

③不遇:没有见到。

④童子:小孩。这是指隐者的弟子。

⑤言:回答,说。

⑥云深:指山上云雾缭绕。

⑦处:地方。

1 作者简介

贾岛(779~843年),字浪(阆)仙,唐代诗人。汉族,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(今河北省涿州市)人。早年出家为僧,号无本。自号“碣石山人”。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,贾岛做诗发牢骚,被韩愈发现其才华。后受教于韩愈,并还俗参加科举,但累举不中第。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,贬做长江主簿。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,未任病逝。

言师采药去全诗是怎样的?

原句是:“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。”

出自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《寻隐者不遇》,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,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,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,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,描绘得淋漓尽致。

全诗如下:

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。

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

译文如下:

苍松下,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;他说,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。

他还对我说,就在这座大山里,可山中云雾缭绕,不知他行踪。

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。隐者不详何人,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。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。

扩展资料:

作品赏析

全诗只有二十字,作为抒情诗,却有环境,有人物,有情节,内容极丰富,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。不是一问一答,而是几问几答,并且寓问于答。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“我”。“我”来到“松下”问“童子”, 见得“松下”是“隐者”的住处,而“隐者”外出。

“我” 专程来“寻隐者”,“隐者”“采药去”了,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。因而又问童子:“采药在何处?”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,而以“只在此山中”的童子答辞,把问句隐括在内。最后一句“云深不知处”,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、山后、山顶、山脚的问题。

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,要讲究色调。从表面看,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,白描无华,是淡妆而非浓抹。其实它的造型自然,色彩鲜明,浓淡相宜。

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,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;而后却见茫茫白云,深邃杳霭,捉摸无从,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。

贾岛《寻隐者不遇》全诗及赏析

这首诗是唐朝诗人贾岛的《寻隐者不遇》,全文是: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。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

译文:苍松下,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?他说,师傅已经采药去了。还指着高山说,就在这座山中,可是林深云密,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。

赏析:这是一首问答诗,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,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,描摹得淋漓尽致。其言繁,其笔简,情深意切,白描无华。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,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。写寻访不遇,愈衬出钦慕高仰。

诗中隐者采药为生,济世活人,是一个真隐士。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。诗中白云显其高洁,苍松赞其风骨,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。惟其如此,钦慕而不遇,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。

 诗句 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。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

 出处 唐·贾岛《寻隐者不遇》。

 意思1 松树下问童子,师父哪里去了? 他说师父采药去了,就在大山之中,却因白云缭绕; 不知他的去处。

 意思2 我去寻访隐者,在松树下碰见 一个男孩,问起他的老师,他说老 师出门采药去了。就在这座山中, 但云深林密不知究竟在何处。这首 诗采用自为问答的形式,诗句浅显 近于口语,虽未正面写隐者,而隐 者幽居之意自在。

 鉴赏 我在松下问童子,童子说先生上山采药去了; 只知道他是在这座山中,而山里的云雾深重,却不知道他到底在哪里。原诗描写隐者远离尘俗,悠闲自在的生活,诗中颇富禅机,并有清逸高妙之趣。“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” 寻幽访胜的人,最喜爱这两句诗。若是问路找人,知道人在某处,却偏偏找不着,也可用这两句诗来形容。

 全诗

 《寻隐者不遇》

 [唐]贾岛

 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。

 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

 注释 ①童子:未成年的人。《诗经·卫风·芄兰》:“芄兰之支,童子佩觽。”

 全诗鉴赏1

 写隐居者特殊生活方式的诗;短小而内涵丰富、结构很有特点的诗。

 标题用“不遇”,实际上是文学上安排的“不遇”,“遇”则无题,就不能宣扬远离红尘的生活方式,遇其人反是毫无意义的事了。古典诗歌中借“云深”“云中”“云外”来写的人生,大多表达一个主题:远离俗世,自由随性。由诗中的“隐者”可以分析出作者潜意识流露出来的人生观。作者是有出尘经历(当和尚)的人,后经韩愈的劝说而还俗,但在红尘中并未显达,还是仕途蹭蹬。他潜意识会向往那空寂的天地,对那里的人感兴趣,那正是其价值取向所在。诗中的隐者有童子,不是修行学道的人,就是求长生的人。说“采药”正是修炼的需要,而不是采药来卖的人,不然怎么会隐居呢?因此,诗的主题是赞赏修道求长生的人生,表达了对尘世生活的鄙夷思想。

 诗的结构很有特点。短短四句,容量却不少。全由问答句组成是诗的基本结构,在简单的问答中完成了复杂而深刻的内涵的表达。作者的裁剪省略,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填补,也是其结构上突出的特点。“我”在松树下问童子,问话略去了,至少应该有几句问童子的话,才符合日常生活的交流,但这几句话读者自可补出。童子说“师傅采药去了”之后,肯定还应该有“我”问“在哪里采药”等话语,然后才应该是童子的回答,也就是末两句,可是“我”的问话作者也略去了。末两句当然是诗的精华。表面看似乎是很平常的'答话,事实上是文学的描述。这两句很美,一是景象好,云雾缭绕,包含天地,阔大无边,而且虚实相生;二是隐者的高人身影让人景仰;三是诗歌的主题含蓄不露;四是语言美,看似明白如话,实是洗练精纯。

 全诗鉴赏2

 本诗虽然寥寥二十字,却写得情景俱出。

 本诗妙在寓情于问,诗人寻找一位隐士,未遇,只有他的弟子在。于是就问这位童子: “你的师傅到哪里去了?”童子答: “师傅采药去了。”诗人又问:“他去哪里采药了?”童子答: “就到这座山里去采药了。”诗人又要求道: “你能不能替我去找一找呢?”童子面有难色: “崇山峻岭,云雾缭绕,我怎么能知道他究竟在哪里呢?”这一系列的发问,短短四句,使寻隐者不遇的惘然若失、无可奈何的情景跃然纸上。

 这首诗就是反复推敲、斟酌过的。不但写出了松下问答的情景,山中林木茂密的景色,同时隐者高隐的品格,也可以于诗外体味之。

 创作背景

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。隐者不详何人,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。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。

 作者简介

 贾岛(779~843),唐代诗人。字阆仙,一作浪仙。范阳(今河北涿县)人。初落拓为僧,名无本,后还俗,屡举进士不第。曾任长江(今四川蓬溪)主簿,人称贾长江。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,颇多寒苦之辞。以五律见长,注意词句锤炼,刻苦求工。与孟郊齐名,有“郊寒岛瘦”之称。有《长江集》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